春风化雨润文脉 躬身力行探民艺
——湖南省文联调研组调研湖南民间文艺工作纪实
2025年3月4日,春寒料峭,万物竞发。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乐奕一行深入民间文艺一线开展调研活动。参与此次调研的有: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纯,省文联办公室主任徐俐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王涘海、副秘书长吕学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干部、国家一级演员刘娜。

情系民艺,践行文化使命
湖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民间文艺瑰宝。湘绣、长沙窑陶瓷、醴陵釉下五彩瓷、土家织锦……这些技艺不仅承载着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缩影。
调研伊始,乐奕便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民间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推动民间文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不仅是对参与调研同志的要求,更是对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初探湘绣,领略针尖传奇
调研组首站来到湘绣艺术家邬建美的工作室。邬建美,这位在中国民间文艺界声名远扬的湘绣大师,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级艺术创意设计师,湖南省民协原副主席,四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她的作品被收藏于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工艺美术馆、国家钓鱼台国宾馆等,每一幅湘绣都如同一幅流动的诗篇,诉说着湖湘大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变迁。

踏入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的湘绣作品映入眼帘,那细腻的针脚、绚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与花鸟,令人赞叹。调研组与邬建美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湘绣的创作过程、技艺传承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邬建美介绍道,湘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针法的多样性和色彩的层次感,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她还展示了自己最新的作品,一幅以湖南山水为背景的湘绣,青山绿水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调研组表示,湘绣是湖南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省文联省民协将尽可能为湘绣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更多人了解湘绣、喜爱湘绣。调研组鼓励邬建美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培养更多年轻一代的湘绣人才,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传承匠心,共话陶瓷之美
从湘绣的针尖传奇,到陶瓷的艺术魅力,调研组马不停蹄来到了长沙窑陶瓷艺术家、长沙师范学院副教授钱正财的工作室。钱正财在长沙窑陶瓷艺术领域深耕多年,曾获第十六届山花奖工艺美术类入围奖,两次入选全国美展。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风格各异的长沙窑陶瓷作品,从古朴典雅的传统器型到富有现代创意的新作品,每一件都蕴含着钱正财对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

在工作室里,调研组仔细欣赏了钱正财的作品,就长沙窑陶瓷的历史文化、工艺传承、创新发展等话题与其展开深入交流。钱正财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与创作过程中,如何将长沙窑陶瓷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动长沙窑陶瓷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调研组对钱正财在长沙窑陶瓷传承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并希望他能够借助高校平台,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长沙窑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在长沙师范学院,还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湖南省长沙窑传承创新研发中心授牌仪式。乐奕与长沙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明侠共同揭牌,这标志着湖南省长沙窑传承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成立,将为长沙窑陶瓷艺术的研究、创新和推广搭建重要平台。调研组提出,研发中心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挖掘长沙窑陶瓷的文化内涵,整合资源,加强研究,并积极开展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不断推动长沙窑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产业的蓬勃发展。
再访湘绣,聆听非遗新声
湘绣的魅力,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在素有“中国湘绣之乡”之称的开福区沙坪街道,调研组走进了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江再红是湘绣界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她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南省人大代表,2025年荣登央视总台非遗盛典节目和第七届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江再红不断探索创新,在传承湘绣传统技艺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了众多令人瞩目的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作品曾随“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十号”遨游太空。

江再红刺绣艺术博物馆里,一幅幅精美的湘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在江再红的介绍下,调研组深入了解了湘绣的历史底蕴、发展源流、传承创新、生产制作技艺以及湘绣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情况。她表示,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湖湘大地的历史与文化,是湖湘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发展湘绣事业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递。

调研组对江再红的创新精神和湘绣产业发展转型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湘绣要发展,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湘绣艺术家要大胆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市场价值,让湘绣的“湘味”更浓、“香味”更远!
青春力量,雕琢艺术华章
在新华联铜官窑古镇里,住着一位年轻的“隐士”——谷山砚雕艺术家张学军,人称谷山张。他是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谷山砚研制、创新的代表人物,2023年度全省民协系统优秀青年文艺家。

张学军创作观念新锐,表现手法前卫,他把一些文字符号、传统花窗等元素,运用流畅的线条、饱满的弧度以及锋利的切面形成三维几何构图体,颠覆了人们对砚台的惯常思维,让人耳目一新。张学军每做一块砚台,都是一场灵魂与石头的对话,他想让石头述说的故事呈现在砚台上。调研组与张学军现场交流,了解谷山砚雕的创作过程和技艺传承情况。张学军表示,谷山砚雕是湖南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石头说话,让更多人了解谷山砚雕,传承复兴这门古老的艺术。

调研组对张学军的青春活力和创新精神表示赞赏,指出:青年是民间文艺的未来,青年艺术家要奋发有为,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独有的风采。调研组鼓励张学军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谷山砚雕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走进老街,回望大唐荣光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彩瓷的发源地,见证和延续了烧制千年的唐代柴烧烧成工艺和发展的巅峰盛况。在长沙铜官窑泥人刘陶艺有限公司,调研组与第三代“泥人刘”代表性传人、国家级非遗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湖南省首批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刘坤庭及他的儿子、第四代传人、省级非遗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90后青年艺术家刘嘉豪热烈交流,回望大唐陶瓷荣光。

在他们的介绍下,调研组深入了解了铜官窑的历史、传承发展状况、烧制技术、操作方法和产品特点。调研组还与他们就当下铜官窑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调研组对刘坤庭父子的传承精神表示敬意,一致认为,发展民间文艺、做好非遗传承保护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刘坤庭父子是长沙窑陶瓷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省民协要多加宣传、扶持,要努力为长沙窑陶瓷传承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尽可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调研组还鼓励刘嘉豪继续努力,传承好父亲的技艺,为长沙窑陶瓷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殷切期望,共谱文艺新篇
乐奕一行步履不停,以“脚力”丈量民间文艺的厚度,以“眼力”捕捉传承创新的火花,更以“心力”传递对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

乐奕对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省民协一年来工作成效突出,开创了全新局面,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影响进一步扩大,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进一步激发,下一步要抢抓机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非遗的传承保护、主题文艺创作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要强化人才引领,推举名家、扶持新人,打造民间文艺品牌。要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深入基层,为文化+科技和文化+旅游两个融合持续注入民间文艺动能。要搞好服务,加强宣传,不能让优秀民间文艺“养在深闺人未识”,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文艺,认识民间文艺的价值,感受民间文艺的魅力。他鼓励民间文艺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实现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湖南民间文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