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志愿服务已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是全民参与美好生活创造的生动实践。

2025年新春,北京四中与什刹海街道兴华社区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联合举办的“携手社区,志愿同行,共筑成长”深度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仪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不仅是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创新探索,更是北京四中深度践行“教联体”工作方案,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标志性成果。
一、“教联体”驱动,夯实志愿服务根基
北京四中紧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引,将“教联体”理念深度融入志愿服务工作,把志愿服务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通过党建引领,以“教联体”为依托,创新性地采用项目制志愿服务模式,鼓励学生从校园迈向社区,直面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感,让志愿服务在正确的轨道上蓬勃发展。

二、启动仪式,开启“教联体+志愿”新征程
启动仪式上,北京四中的项目负责人秦福来副校长、于兰老师,四十余位四中学生及家长,以及什刹海街道社区建设办科长于泽、兴华社区党委书记盛洁等齐聚一堂,共商家校社育人的新路径。大家都深刻认识到,“教联体”模式是破解学生成长难题的关键举措。通过学校与社区的深度合作,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助力学生在奉献中成长。

北京四中秦福来副校长致辞

北京四中于兰老师讲话

兴华社区党委盛洁书记讲话

什刹海街道社区建设办于泽副科⻓讲话
北京四中始终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联体’打破了校园的围墙。社区作为‘教联体’的重要一环,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空间。本次活动借助‘教联体’的力量,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志愿服务中锤炼能力、担当责任,为社区发展增添青春动能。”兴华社区盛洁书记也表示,社区与北京四中在“教联体”框架下合作,将为社区注入新活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整合资源,塑造“教联体”志愿服务品牌
此次活动充分挖掘“教联体”的资源整合优势,围绕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环境治理等领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学生们实地走访社区后,依据兴趣自由组队,积极策划项目方案,如创新社区服务宣传形式、设置文化地标“故事二维码”等,力求以创新手段解决社区实际问题。这种项目化运作模式,借助“教联体”各方资源,显著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果,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志愿服务朝着常态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学生们实地走访社区
四、家校社协同,凝聚志愿服务强大合力
北京四中依托“教联体”,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共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为学生出谋划策;社区全力支持,提供场地、信息等资源,并安排专业人员给予指导。这种协同育人模式,借助“教联体”的协同效应,全方位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综合效益,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中科院赵洋⽼师讲话

北京市委党校谈⼩燕教授讲话
五、拓展阵地,延伸“教联体”服务触角
社区作为“教联体”实践和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与北京四中紧密合作,整合区域资源,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服务空间。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内设立志愿服务站点,为学生开展常态化服务提供便利。通过优化站点布局、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的覆盖范围,让志愿服务更加贴近居民生活。

学生们实地探访社区
六、文化传承,培育“教联体”志愿精神
北京四中将志愿服务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教联体”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在“走进社区”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社区发展变迁,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文化传承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内涵,为“教联体”建设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七、展望未来,共筑“教联体”美好愿景
此次“走进社区”志愿项目活动,是北京四中“教联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也是践行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体现。未来,北京四中与社区将依托“教联体”持续深化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志愿服务机会。学校将以志愿服务为桥梁,不断完善“教联体”建设,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学生们将在志愿服务中绽放青春光彩,为社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