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潮涌动汉江,旬阳市棕溪初级中学380名师生以“护河、植绿、研学”为笔,在日常点滴中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从河岸清理到荒坡播绿,从历史寻根到精神铸魂,师生志愿者们用躬身实践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护河行动:弯腰俯身守碧水
汉江支流畔,200余名“河小青”志愿者身着红马甲,手持垃圾钳与环保袋,沿河岸展开“地毯式”清理。铁钳探入石缝夹取塑料袋,指尖拨开草丛拾捡烟头,峭壁上的泡沫箱则借助安全绳凌空摘除。三小时奋战后,30余袋垃圾清运完毕,河岸重现水清岸净。志愿教师对学生说:“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河道清洁,更是‘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庄严承诺。”
荒坡植绿:接力传承育青林
红号村荒坡见证着两代人的接力。12名党员教师化身“劳动导师”,从扶苗校正到分层夯土,手把手示范种植要领。共青团员带领入团积极分子组建“青春突击队”,将去年80株杨梅林的养护经验转化为新植30株拐枣树的技术规范。“树坑深挖50厘米,夯土分三层压实——既防雨水冲刷,又能保墒促根。”党员教师抹去额间汗水,指着抽芽的杨梅林说:“三年后这些耐旱拐枣挂果,还可为农户增收。”铁锹与泥土碰撞的声响中,“党建+生态”的育人链条环环相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劳动中生根。
王院研学:薪火相传砺初心
在王院村乡村振兴馆,泛黄的修路照片与生锈的开山铁锤诉说着奋斗史诗。1992年,退伍军人陈分新带领村民用钢钎铁锤凿通10公里出山公路,架设40公里输电线路,终结“人走山路猪坐轿”的困顿历史。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感慨对参观学生说:“当年雷锋同志甘当螺丝钉,我们就要把路修到群众心坎上。”如今的王院村,六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一园一区五基地”格局已然成型。乡村振兴学堂累计培训2.4万余人次,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八年级小龙在研学手册写下:“12年凿路,4380个日夜坚守——这就是新时代的雷锋刻度。”
春风化雨:日常点滴淬精神
当黑板报上跳跃的彩色粉笔勾勒出雷锋补袜子的剪影,手抄报里工整誊写的“螺丝钉日记”在班级宣传栏静静发光,校园广播每日准点播放的《学习雷锋好榜样》,轻拂过380名师生的心田。当学生弯腰扫净走廊积尘的刹那,踮脚擦亮“向雷锋同志学习”标语的瞬间,那些被反复讲述的经典事迹,正悄然生长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印记。从图书角被悄然归位的散落书籍;到失物招领架上日渐增多的文具外套,棕中学子让雷锋精神的宣讲台从展板延伸到扫落叶的沙沙声里。“当‘好人好事’不再需要寻找镜头,当扶起倒伏的自行车成为条件反射,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便真正在血脉里扎了根。”学校负责人在晨会上说。
三月春风终将掠过山峦,但“志愿红”守护的碧水永远清澈,青春接力的绿意正在拔节,研学点燃的理想星火永不黯淡,日常微芒沉淀为无需提醒的自觉——这一切,终将汇成新时代雷锋精神的长河。(供稿:旬阳市棕溪初级中学 龚永文、唐鬲) |